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汤医科普】糖尿病人如何管理体重

2024-11-15 来源:华佗健康网

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且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中国人群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即“将军肚”,也称“苹果型身材”,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近40%存在腹型肥胖。

1. 超重或肥胖如何评估

可从体重和体脂两种不同维度对超重或肥胖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国际上通用肥胖程度评估指标,但 BMI 不能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的情况。可采用腰围、腰臀比这些间接指标评估腹型肥胖。

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VFA)和异位脂肪均可反映体脂情况。VFA是腹型肥胖诊断的金标准,但测量方法相对复杂。

中国人群超重或肥胖的诊断:BMI≥24.0 kg/m2 (体重kg/身高m2)可诊断为超重,BMI≥28.0 kg/m2可诊断为肥胖;腰围≥85 cm(男性)或80 cm(女性)可诊断为超重,腰围≥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可诊断为肥胖。

2.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的好处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可带来诸多好处,如改善代谢紊乱状态、实现糖尿病缓解、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并且体重减少越多,好处越大。体重减轻的同时,还需关注体重控制的长期稳定性,以实现持续获益。

3.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目标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至少减重5%以上,以实现血糖、血压、血脂方面的获益,更大幅度减重(如 10%、15%)可实现更多获益。建议结合患者的BMI进行个体化减重目标的设定。

建议大多数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以 BMI<24.0 kg/m2作为体重管理的参考目标;部分特殊人群(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放宽BMI控制目标。

腰围、腰臀比、体脂率、VFA 等指标的控制目标尚缺乏明确推荐,可考虑结合诊断标准进行设置。

4.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

建议对2型糖尿病患者结合 BMI、是否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等情况,进行生活方式调整,使用具有体重获益的降糖药物或代谢手术进行体重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的基础,应贯穿体重管理全程。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具有强效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后,需进行长期体重管理,以减少体重反弹。

5. 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管理的注意事项

妊娠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孕前BMI确定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并定期监测,以保证妊娠期体重的合理增长。

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均需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严重超重或肥胖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体重的过度增加。

对于低体重患者,应分析体重过低的原因并予以纠正、调整生活方式或降糖药物,以减少低体重带来的不良影响。

6. 具体营养措施

合理膳食,要吃早餐。不吃早餐会增强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这导致全身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粪便中排泄的胆固醇减少。此外,不吃早餐还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并在这些粥样硬化病变中积累更多的脂质和胶原蛋白。

提倡全餐模式,而不是无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建议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限时饮食。所谓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是指强调高质量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如植物油)的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而限时饮食是一种将每日进食时间限制在4~12小时不等的间断性禁食模式。这两种膳食模式通过对体重、肠道微生物组等等的影响,在热量限制基础上有额外的减重效果。研究表明,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限时饮食干预是有效的减重策略,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两者联合的减重效果更好。同时还要关注营养均衡,保证每日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以支持整体健康和减重效果。(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粮谷类,如大米、面粉、玉米等;薯类,如红薯、山药、紫薯等;大部分水果;糖类,如蔗糖、麦芽糖等;部分豆类)。

7. 科学康复训练

有氧运动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并提高心肺功能。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170-年龄,并有微出汗。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肌肉质量并促进代谢率增加,从而减少体脂量和降低血糖。常用的锻炼方式包括举哑铃、俯卧撑、仰卧起坐、器械训练等。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全身性的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的原则有什么?

1.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足够大的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大,能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的信号,从而调动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同步收缩,肌肉表现出更大的肌张力。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显。

2.渐增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3.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是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包括:

(1)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

(2)练习动作的专门性。即进行负重抗阻练习时,应包含直接用来完成动作的肌肉群,并尽可能地模拟其实际的动作结构及动作的节奏与速度。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动作结构的专门性,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

4.负荷顺序原则

负荷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应遵循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其生理机制为,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它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此外,由于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很易疲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5.有效运动量原则

每次力量训练应有不少于3组接近或达到肌肉疲劳的力量练习,才能肌肉力量逐渐提高。

6.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渐进性抗阻训练:渐进性抗阻训练包括一系列逐渐增加难度的力量练习,如哑铃弯举、俯身划船等,通常每周3-4次,在有氧运动前后进行。此训练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长期减脂塑形。

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涉及快速爆发式运动与短暂休息的交替,如冲刺跑、跳绳等,一般为一次20-30分钟。这种训练方式能有效燃烧脂肪并提升心肺功能。开始前评估身体承受度,并调整运动强度及休息时间以适应减重后的身体状态。

平衡协调训练:平衡协调训练通过单腿站立、太极拳等方式来提高身体稳定性,建议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由于体重减轻可能导致步态改变及跌倒风险增加,这类活动有助于改善这些问题。注意选择适合自己水平且逐步挑战难度的项目。

柔性训练:柔性训练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等活动,旨在增强柔韧性和放松身心,建议一周至少三次。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减少因长时间坐着导致的僵硬感,并提高生活质量。初次接触时可能感到不习惯甚至困难,但坚持下去会有很大收获。

作者简介

综合内科

副主任医师

苏可

医学学士,临床擅长内科常见病、老年科疾病以及安宁疗护。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官方微信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