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2021-12-17 来源:华佗健康网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作者:王亚杰 张铜芮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05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也逐渐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逐渐扩大、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逐年上升,这使得收入对消费倾向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文章首先对1990~2019年我国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判断出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次对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居民消费倾向;收入差距;房价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益完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也逐渐提高。收入一直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不确定性,即居民的消费倾向是不确定的,因此本文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研究1990~2004年和2005~2019年两个阶段的居民消费倾向是否发生变化及原因。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为了考查1990~2004年和2005~2019年两阶段的居民消费倾向是否发生变化,本文选取1990~2019年的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均是以当年不变价格表示的,为了排除物价变动因素对模型的干扰,以1978年作为不变价格对人均GDP进行调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进行缩减,调整所依据的公式为实际人均GDP=名义人均GDP÷CPI%、实际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名义人均居民消费支出÷CPI%。本文共收集到30组样本数据,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在按照上述公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调整后,得到本文用于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本文主要通过Excel2016、Stata14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基本因素,收入与消费支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收入增加时,消费支出也会随着增加,因此有了经典的中国人均居民消费模型,即Y=β0+β1X+μ,其中Y表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表示人均GDP,Y和X均为调整后的数据,β0为常数项,β1反映了居民的消费倾向,μ为随机扰动项。本文对该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虚拟变量D,将模型转变为Y=β0+β1X+β2DX+μ。当年份处于1990~2004年时,D取0;当年份处于2005~2019年时,D取1。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统计分析

1. 1990~2004年。图1反映了1990~2004年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1%,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5%。

2. 2005~2019年。图2反映了2005~2019年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也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2%。 (二)回归分析

运用Stata14对Y、X、D*X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为表2。 由表2可得Y=-231.12+0.56X-0.12DX(1)

其中R2=0.984,表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98.4%可以用该模型来解释,而调整后的R2也高达0.9828,可见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对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F值为830.17,远远高于F0.05(2,27),方程很好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对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t值分别为9.27、-2.44,均大于t0.025(27),X和虚拟变量D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因此可以用该模型来解释1990~2019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GDP、虚拟变量D之间的关系。

(三)进一步分析

在该模型中,虚拟变量D很好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意味着1990~2004年和2004~2019年的中国人均居民消费模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得: Y=-231.12+0.56X(2) Y=-231.12+0.44X(3)

其中,式(2)表示1990~2004年的中国人均居民消费模型,式(3)表示2005~2019年的中国人均居民消费模型。对比这两个模型,可以发现截距项没有发生变化,而斜率由0.56减少到了0.44,减幅为21.4%,这意味着后一阶段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前一阶段,产生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有什么呢?

1. 收入差距扩大。为了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对本文准确性造成的影响,对以当年价格表示的1990~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调整,调整所依据的公式为调整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当年价格表示)÷CPI%、调整后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当年价格表示)÷CPI%,其中CPI以1978年=100计算。而调整后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调整后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整后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Excel2016进行处理,即可得到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排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除了1996年和2013年的城乡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外,1990~2019年中其他年份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都在逐年增加,差距由1990年的380.7元增加到2019年的3932.2元。

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收入差距增大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随着降低。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高收入群体虽然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但是消费意愿较低,因为他们消费意愿早已得到满足;而低收入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意愿,但是没有财富去支撑其消费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低收入阶层家庭在收入效应影响下的消费倾向值均不低于高收入阶层家庭。因此,当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较少数高收入人群的手中时,低收入群体占领的社会财富就会相对减少,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就会降低。根据上述分析可知,1990~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整体上呈现出不可逆转的逐渐扩大的趋势,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没有更好地兼顾到社会公平,这也就使得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变得缓慢,消费倾向明显下降。

2. 房价上涨。房价问题是在分析中国很多宏观经济现象时无法绕开的问题,在分析消费倾向有明显减少时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居民的购房支出并没有被国家统计局计入居民消费支出中;但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房价的持续走高,购房支出已经成为居民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有房屋类型中,住宅商品房对居民的影响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由于目前国家统计局上只能搜集到1997~2018年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对1997~2018年我国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进行分析。1997~2018年我国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仍然以2004年为界限,则1997~200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2005~201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6%;如果以2007年为界限,即前后各11年,则1997~2007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4%,2008~201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1%。不论以哪种形式划分区间,我国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很大,而且后一阶段的增長率要明显高于前一阶段。可见,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我国房价上涨较为快速。房价的上涨使得居民要花费更多的钱才能购买到住宅房,那么用于消费的支出就会被占用,因此即使在人均GDP增长的情况下,消费倾向也会有所减小。相关研究也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对居民的消费倾向起着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但是后期比前期的影响时间更长、影响程度也更强烈,因此从总体上看,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对居民的消费倾向起抑制作用。 四、结语

经过研究,本文通过对1990~2019年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GDP、虚拟变量D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990~2004年和2005~2019年两个阶段我国的居民消费倾向发生了明显的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和房价的上涨。 参考文献:

[1]闵素玲,李婉丽,李海燕.收入分配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16):56-58.

[2]周建军,彭隽婷,阳娟.房价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03):109-116.

[3]熊平.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2):59-62.

(作者单位:王亚杰,吉林大学;张铜芮,北京林业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